[主页 ]  [回目录

 

 

烟云黄石寨

 

 

李亚南

 

 

不登黄石寨等于没到张家界。所以尽管游天子山、索溪峪、黄龙洞已经很累,还是一大早便起了床,向黄石寨进发了。

 

走出所住的青岩岭宾馆,入山门,一路前行,感觉是比爬黄山要轻松多了,有些路段简直就是如履平地。虽然如此,等到达目的地爬上黄石寨最高处一片建筑物的平台上时,还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忽然烟云汹涌,满眼是弥天的大雾,一时什么也看不清了。任身上凉浸浸的汗渐渐干去,回味几天的所见所感,觉得不虚此行。张家界远没有黄山雄奇伟岸,但它幽秀玲珑、风景绝佳,比如刚刚在来路上见到的那定海神针,细瘦而又峥嵘的一根石柱,似一柄利剑如一支劲弩从谷底直插云天,绝无任何依傍,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金鞭溪金鞭岩等等。

 

据说,张家界是因张良而得名。有的说张良曾在此隐居并葬于此,也有的说张良并未在此隐居,只是死后安葬于此。据称,张良在辅佐刘邦得天下后被封为留侯,位极人臣,很满足也很害怕。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范蠡辅佐勾践兴越灭吴后,立刻抛弃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携西施“五湖烟水且盘桓”去了;与范同为勾践谋臣的文种却不识时务,结果是被勾践杀害;介子推宁愿被山火烧死也不再应患难与共的晋文公之命而出仕……韩信昏了头,做了淮阴侯而不知功成身退,终于招来了令人浩叹的惨祸。所谓“高鸟尽、良弓藏,狡免死、猎狗烹”是也。张良越想越不妙,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如此走着,他便走到了张家界。一看,咦,真是个好地方,就在这里颐养天年吧。他便住将下来了。但张家界极为闭塞,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才慢慢被发现开发的,比黄山,更比泰山晚了许多年,不知为何两千多年前就那么轻而易举地被张良给发现了呢?又说回来了,中国的深山多的是,有比张家界更险更绝更闭塞的,张良为什么偏偏就选中了张家界作为隐居地和安葬的风水宝地呢?隐居一说,《史记》中其实找不到任何根据;墓葬之说,司马迁也写得极为简略 “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 (《史记﹡留侯世家》):这里的“济北”“谷城”即使与现在的“大庸”“张家界”有关,要说黄石寨就是张良的安葬地,还是显得证据很不足。

 

但传说毕竟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吧。为什么不说是在别处呢?也许是文人的百无聊赖吧。巧的是有几个陌生的游客也在探讨这个话题。我从旁听了半天,虽不得要领,却还是颇受鼓舞。窃以为,高档次的旅游景点之所以能让人趋之若骛,应该不只是表面的东西。游客在游山玩水时喜欢思考一点什么,即使所想的有些荒唐可笑也无妨。

 

忽然,雾散了,云开日出,远处景物尽收眼底。群山万壑,甚为壮观。苍山如海、峰峦奔涌。有的像辕门,有的像旌旗,有的像骏马……忽然觉得脑海一亮,张良为什么要隐居或安葬于此的问题,似乎豁然开朗地有了答案了。想起前天到天子山时的印象:那时已是薄暮时分,夕阳余辉下的点将台正如其名一般惟妙惟肖,从山顶俯看下去,那壁立的群峰的确酷似许多戴盔披甲的将军或兵士,正肃立着听命。而现在于黄石寨所见的群山岂不也正如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景观吗?张良呀张良,看来你是既要躲祸又念念不忘功业啊。确实,也就没有比张家界更为合适的隐居或安葬之地了。在此既可躲过刘邦或吕后的迫害,又有这么多的将军兵士在四周环绕,完全可以任凭想象去号令他们以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却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后果,颇似两千多年后的上网玩游戏,可以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里信马由缰。

 

正在胡思乱想,忽觉有人扯了下衣襟:先生,今天您可该到我们餐馆用饭了吧?定睛看时,原来是他!此人乃一中年汉子,前天在天子山时就是他一直跟在游客身后,是山下某个餐馆专事拉客的伙计。不想现在居然又拉到了黄石寨。这可是真真叫人困惑了:这么辛劳地跟定游客,即使达到目的又有几个小钱可赚呢?但那汉子不厌其烦地报着菜名儿,许多是熟知的也有许多是第一回听说的,大约都是张家界的特产吧?

 

汉子的出现令我恍然惊醒:依然是在人间啊,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张良隐没隐居安没安葬于此,干卿何事?

 

于是,忙披了满山的烟云,跟了那汉子,迤逦往山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