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回目录]

 

 

斯人如诗,斯诗如人

 

邵长满

 

能有幸第一次阅读左传海完整的诗集《生命的二十四节气》,还要真心感谢慕鸿女士的支持,以其举荐之功,让我们能全面的来了解斯人、斯诗。

实话讲,我对新诗,尤其是近几年的新诗是有所忌惮的,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现在很多的诗是在商业包裹下衍生的,里面多是浮躁的宣泄,甚或是流水账式的罗列,让我自始至终找不到诗之为诗的味道。直到今天,看到这本《生命的二十四节气》才又燃起奄奄一息或者是从未灭没而又不断找寻的热望,再一次坚信诗是可以用来抒情的,但宣泄不可以是诗。明白了之前的失去,错不在于诗,不是诗本身拒绝了美,是诗人抛弃了美,是为诗之人无视诗需要用美来编织,忽视了除了情绪宣泄还有优美的自然景致,可以用心经营一种纯美。从左传海的诗集中我们终于看到了摒弃浮华之后用自己的经历和心经营的诗美,也从他的诗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拥有的从容闲适,也可以看到他的睿智精审,还有他如从深巷中款款走来的柔婉细腻,读到了一种或大气,或细密,或厚重的生命的味道。

读左传海的诗,如同漫步在四季的花色中,目不暇接,而又舒心惬意。这当然得益于诗人用情极深的词语调度,让我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季节,也看到了季节中生命的律动。其间既有“那一片若隐若现的杏黄”(《立春》)带给我们的曾经粉嫩的期待与希冀,也有夏天“开一朵悠悠的沉香”(《含桃》)那满眼的绿意中的蓬勃与沉静,还有淋湿的阵阵思念,更有秋日扑鼻的“黄灿灿的喜悦的甜香”,尽管有些炽热过后留下过满地的炎凉,但这并不能改变诗人在“如麻的秋雨”中站成的直,以及冬日里“蛰伏于深雪中的躁动”(《大雪》),让人感受到一种冻坼天地的寒冷中的一股不可逆转的力。读左传海的诗还不仅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舒心惬意,还有随着他手法调度而引起的跌宕起伏的心绪。无论是通感还是拟人,亦或是精妙的比喻,都让读者为之深深地折服。爱一种诗原来竟可以让心情如弥撒过后般的虔诚与清新。

读《生命的二十四节气》,总有一种回味无穷的味道,甚至读完最后一句时一种怅然若失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作为诗人无疑这是成功的,毕竟有的人毕其一生难得几首这样让人回味的诗作,而左传海的诗集中,几乎随时可见。无论是《流淌》中“听那白洞的暗风涌来/吹干青苔上的最后一缕斜阳”,还是《立春》中“我与她要撒网/捕捞那一片若隐若现的杏黄”,还是《一朵花》中“一缕清香叹息着/陨落成满地惨白的枯黄”等等,总能让人读完之后有种欲罢不能的激动。但是我们在这些深远的结尾中,看到并不是简单地或愁或怨或明丽的思绪,更是在这些思绪背景下诗人生命的密度,追求过、热烈过、失败过、迷茫过,甚至还在斑驳的生命中继续彷徨着无序的彷徨。这或许就是诗的魅力所在,也是诗人得古人三昧之所在。在这种张力中延伸了诗的情感,让意境在读者迷蒙的注视中走向悠远。我不知道读到诗歌最后那份怅然若失的感觉失去的究竟是什么,但却清楚的记得有种失落的满足感,随着它悠远的意境,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身心,直至用一声叹息作结。

再美的诗也是诗人的经历外化,不怪波斯诗人说,诗人应该活九十年,前三十年学习,中间三十年壮游,最后三十年讲这些经历制成心灵的压膜。朱光潜说“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我从这些谈话中找出自己说话的底气,诗是诗人心灵的倒影,我们不难看到诗人繁华落尽后的淡泊,看到他无惧风雨的从容。每个人都有过单纯的梦想,甚至会为梦想而做出的幼稚的错误,但那不是错,那不过是一种曾经的人生况味,当多年以后,蓦然回首之时,生命在恬淡里会再次重温稚嫩的冲动。

有人说好听的歌入耳,伤感的歌入心。读左传海的诗集,有一种暖暖的、涩涩的感动,也许就是他那种淡淡描述中流露出的心灵感悟,抑或是用他那细腻的笔描绘出了别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让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在诗中重温生命的历程,回味着悲欣交集的过往,似曾相识的感觉熟悉的陌生着。不幸的是,《生命的二十四节气》可能不讨青年人喜欢的,这是意料之中的,浮躁的态度怎么可以承载起素养的厚重。时尚的看点是无尽裸露的腰肢,怎么可能去摭拾那烟雨蒙蒙的深巷中走来的姑娘的深情与婉约?!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诗人在诗中流露出了那种不断求索的无奈,以及在无奈中坚守的失落,就如在那首《干巴巴的鱼》中所描述的那条干巴巴的鱼,人谁又不是如此,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让时间的飞刀将飞扬的青春层层剥落,留下的一地狰狞的残忍,残忍地留下一把把化不开的皱纹,滞拙的眼神。然而谁又能摆脱得掉怎么能摆脱的了命运的安排。面对宿命也是归宿的安排,接受远比鄙视更真实。但是在沉闷的失落中,诗人从来没有丢弃生活的深意,这种深意或是向心灵深处的探寻,探寻一种生命的真意,许是放出眼光时向更广的文化空间的追索,追索一种深远的灵魂寄托,不管是什么,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的单纯,单纯中的浪漫。还是看一下他那首《清晨,我在读一本诗》吧:

早上的宁静

近乎有些奢侈

我拥着草绿色的气流

竟还能读到一本薄薄的诗

气沉丹田   摁住昨天的一些阴郁

用锋芒毕露的黑字纸片切割,于是   更远的一种白就在我的眼前

铺开

 

那些心灵早就有了短短长长的翅膀

丰满圆润的,瘦小干枯的,色彩斑斓的,黑白相间的

不同的鸟

拍着大凉山的迷雾,衔着黄河的浓稠

集群从我半秃的头顶上飞掠去

闪击来自城市的热风

 

几天不见的阳光

现在多了一些腼腆

微微地笑,轻轻擦拭我蒙尘的窗户玻璃

直到此时,我才发现

浑圆的露珠

在心形的荷叶上四散滑落

恍惚间

所有的所有,如潮中的细波不着痕迹

我只记得那个丽江来的白族姑娘

捧着一束微微开放的藏春花,低着头

淋着如麻的纯色秋雨。

该怎么解读这首诗呢?我一直在想,也许用在现实的窘迫中坚守一份心底的浪漫来概括还算合适吧,哪怕这浪漫仅仅是仅仅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一份安然,也便足够,毕竟,他给了我们一股孩子般滴泪的温暖,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有一种情愿紧紧抱起双臂竭力留住这种久违的温暖的冲动。那清晨摊开的一本诗,也许就是在浑浊不清的生活中的一抹光亮吧,诗是浪漫的,让人在艰辛备尝之余仍然觉得生活依旧美好。是啊,在蝇营狗苟的生活里,还有几人能关注诗意的生存?披金戴银的躯体怎么能掩饰住眼神的游离与精神的匮乏?难怪诗人说“早上的宁静,近乎奢侈,我拥着草绿色的气流,竟还能读到一本薄薄的诗”早上的宁静是一种奢侈,能读上一本诗集,更是奢侈中的奢侈了。我有理由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洁能剩几许?清高能否持守?是否会因此跌落?当“在心形的荷叶上四散滑落”一句出现时让我的担心成为了现实。是啊,原本清高如荷的心,居然也竟然就四散滑落,有谁能怀疑植根污泥之中对心的强大攻势最终让心凋落呢?放心容易,而求其放心又何其之难啊?我为诗人的失去而伤心,你的坚守难道真的不再?就这样轻易变身随波逐流之人尽情浮沉?然而事实却是诗人卖的一个小小的关子而已,结尾处的白族姑娘还有那束藏春花,再一次点亮了我们苍老的双眼,与“《清晨,我在读一本诗》”这种小清新的浪漫相比,“白族姑娘”和“藏春花”的浪漫显得更为真实。

斯人如诗,斯诗如人,我在《生命的二十四节气》看到了诗人的平静以及平静的内心里,依然存在的热。是啊,生命本就如此,宁可为选择而劳累,也不愿因为失去而后悔。因此,我们一直在路上。用安静的生命体验去编制一首纯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