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回目录]

 

田野上的野菊花

 

——读胥和彬小说《田野上的心愿》

 

蒋作灿

 

 

读完《田野上的心愿》之后,颇有感慨,仿佛田野上的野菊花,清新、淡雅,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绽放在我的面前。

在《田野上的心愿》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平平凡凡的人, 普普通通的事。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80年代的农村,父母在田间挞谷子, 而且父亲是带病坚持,两个儿子,老三到县上去看高考的结果,老四在家里复习功课,作万一没有考上而复读的准备, 老三回来告之自己差了几分,老四考上了,为庆祝当地第一个考上状元的大学生,村民们凑钱进行庆祝, 父亲因为高兴而多喝了几杯导致病发入院,最后痊愈出院。

《田野上的心愿》就是通过这些极其简单的故事情节,再现出中国的 一段历史,折射出中国改革的发展走向,从胥和彬的笔下流淌出来的乡土生活原味,如同一泓淙淙的溪流,流淌在田野上, 浸润在清风中,也悄悄地流进读者的心灵,它们轻轻而又严实——带着厚厚的乡土韵味和色彩, 而这种韵味和色彩展现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爱,乡情、家庭、 母爱、父爱,《田野上的心愿》将一幅爱和亲情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故事始终围绕《田野上的心愿》中的心愿展开,什么心愿呢?必须让儿子们考上大学。特别是母亲, 这个靠自己勤劳双手读完中学,文革中能把毛主席的语录数百条 背得烂熟,昔日县联社的总会计,因为成分不好而被回农村的 女人,坚定而又执著地认为,上辈人因为成分不好而被剥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 现在当这个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儿子们的命运,必须让儿子们考上大学!

为了达成这一心愿,自己家里的稻谷,因为缺乏劳力,长得是黄毛身瘦。为了挣4块钱,父亲挑着100多斤甘蔗行走40里路,仅仅为了节省1元钱,最后晕倒在大路旁。 家中己是一贫如洗,喂着过年的鸡和猪都拉去卖了,还不够数,只得贷了2000元钱作为两兄弟复读的学费,……

面对生活的窘迫,家庭的困境,父母的艰辛,两个儿子内心异常难受,准备挑起生活的大梁,放弃复读, 不再考大学了,母亲先是教育儿子:这么一点失败都经受不起, 有什么用?……家里再穷,也没穷过你们呀。当儿子哭喊道: !妈耶,你别再逼我了!现在干啥不是挣钱,……为什么非要去考大学不可呢?放屁!你简直在胡说!”—— 就是母亲的回答。

这是故事中第一个矛盾冲突,也是唯一的一个矛盾冲突,正是这个矛盾冲突,使母子之间的亲情更加深沉、广博, 爱的花朵在这个冲突中得以怒放,母亲的顽强与执著,儿子对父母的热爱,在冲突中得到高度的提升, 母亲与儿子的形象更加显得丰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心愿, 为了达成心愿,母亲在任何的艰难困苦面前都毫不动摇,一往直前。

语言朴实无华,带有浓重的泥土味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人物在语言中自然出入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中。并且采用了一些 方言土语,并成功地将之融入到小说的叙述之中,如母亲在稻田里 朝他尖锥锥地喊中的尖锥锥 病灰灰的样子中的病灰灰, 一辈子都是蔫巴屁臭的蔫巴屁臭狗火旺……这些散发着乡村气息的话语,使整个小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芬芳, 人物在语境的倒影中显得亲切、生动、鲜活。最可贵的,也是最难得的作者没有像有些乡土小说那样——乡村话语或方言土语 肆意扩展而显得粗糙,胥和彬修理和剪裁了乡村话语或方言土语延伸的粗枝乱叶,达到了一既雅且俗,大雅大俗的艺术效果,读来更有一种语言的美感, 从而使得这篇小说更具文学性。

这些乡土语言在胥和彬的笔下的运用是那样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为了庆贺第一个状元大学生在长石坝的诞生,村民们凑钱摆酒席, 放电影,村支书提议请大学生家长介绍培养学生的经验,这时母亲拿起了话筒,学着某些干部讲话的样子,嘴巴对准话筒,扑扑地吹几口,大家竖起了耳朵准备聆听。“‘的一声, 母亲却哭了……这个呈现了母亲此时内心的波澜起伏, 各种情感纠结在一起,彼此碰撞、浮沉,瞬时间迸流出来。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高兴,幸福,自豪而喜极而泣。 回想自己为了这个心愿所受的苦难、委曲、煎熬而潸然泪下,百感交集,这是悲怆中的幸福,幸福中的悲怆, 强烈地震撼着那些准备聆听的村民,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短短的9个字,“‘的一声,母亲却哭了……胜过千言万语的描写,此时无字胜有字

文章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父亲痊愈出院了,高考只差几分的老三,躺在床上,母亲那严肃而惨白的脸, 爸那病灰灰的枯瘦身影及亲朋好友的眼神,在他眼前晃动,他头痛欲裂……这样的结尾,使读者掩卷之余,浮想联翩。 父母的心愿并没有彻底完成,老四考上大学,老三还要复读,家里的经济更困难了,但是,读者一定会和小说中的父母一样, 由于老四考上大学而看到了希望,得到了鼓舞,心愿的彼岸在望,生活的贫穷和苦累,算得了什么呢?

此时的老三,精神世界开始了升华:考上大学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有一种责任,一种对父母和亲友回报的责任。 这种升华必然会对他今后的复读产生新的动力,新的鞭策,读者会毫不犹豫地这样想,明年的老三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在中国是随着鲁迅的《故乡》而出现的。建国后乡土小说中断,70年代末由刘绍棠、汪曾祺、 林斤澜等续接上。之后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四川著名乡土作家周克芹逝世之后, 四川的乡土小说创作队伍明显萎缩,最近几年,乡土文学也在改革的大潮中发生了转型和裂变,产生了争论, 今天读了胥和彬原汁原味的乡土小说,使人耳目一新, 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执著而惨淡的坚守;坚韧而凄惨的跋涉。三十年来,草根作家胥和彬不退缩,不放弃,坚持不懈,义无反顾,一边教书, 一边写作,悲壮而又坚定地行走在越来越窄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以自己的执著和真情决意找回中国文学沦落了的尊贵精神。 天道酬勤,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他终于一步步从台下登上了前台。

愿作家胥和彬有更多更好的乡土小说绽放——直到开满自己的田野。